心情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2018 年感觉过得比前面几年都要快(也有可能是我逐渐老去的缘故)。

回顾 2018 年,感觉比 2017 年过得充实和紧张,不过压力程度倒也还好,还是 hold 得住。

吃喝玩乐

先说说吃喝玩乐方面。今年和女朋友顺利地完成了两次念想很久的旅行:欧洲和日本。这两次旅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

欧洲之行

由于假期比较仓促,欧洲只玩了两个国家:法国和意大利,其中去了巴黎、威尼斯和米兰。第一次到巴黎,就被巴黎完全不同的城市风格深深吸引了,感觉巴黎真是太漂亮了。以前只在小说和电视上看到的景色,这一次终于身临其境了,体验很不一样。逛了下巴黎埃菲尔铁搭(气质跟深圳世界之窗的山寨货真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浮光掠影地去卢浮宫看了几个展览,见到了传说中的蒙娜丽莎(画不大,但全被人挤住了)。巴黎我最喜欢的一段路是从凯旋门出发,一直往下走的香榭丽舍大街。风景宜人,建筑错落有致,非常有意思。

后面又去了威尼斯,发现好多中国游客(其中有很多中国大妈大叔),陪妹子买了「冲上云霄」中的 triangle 公仔(找了好久才发现原版的那家店,不过原作者貌似是一个老奶奶,已经离世,目前接手的好像是她们的家人)。在威尼斯的广场上坐着吃了份当地很出名的墨鱼面,体验了一把欧洲人最喜欢干的野餐。

最后去了米兰,城市风光感觉比巴黎「古老」一些。米兰的游客很少,满大街没几个亚洲人。本来想去看「最后的晚餐」,结果忘记网上预约(现场不能买票)而未能如愿。吃了一顿挺奢侈的欧洲火腿大餐,味道很「独特」,没太吃得惯。在米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天赶飞机的时候住在一家百年老店里。酒店不大,而且价格也不算贵,但是服务小哥服务态度非常好,酒店的环境也很人性化。在店里头的餐厅吃了一顿丰盛的 BBQ,大快朵颐。

总的旅程下来,感觉欧洲人民的生活比较舒适,晚上 8 点以后很多服务业基本就关门了,而且我们去的时候还在闹罢工,意大利有几趟火车都停了。跟中国比起来,欧洲人的效率简直低得令人发指。我们最后一天回到法国坐飞机的时候,check-in 居然就花了 2 个小时,幸亏提前很多到机场。一条不长的队伍居然慢吞吞地处理 2 个小时,这换到中国,估计会被「暴躁」的中国游客给骂死了吧。

日本之行

日本是我和女朋友一直很想去的国家,这次去了大阪和京都,果然体验非凡。日本的服务业是我们去过的几个国家做得最为极致的一个,各种小细节让你不由得惊叹日本人民的细心。日本的街道非常非常的干净,这一点韩国也做得很好,不过没有比日本好。日本强大的服务业从酒店就可见一斑。我们第一天住了一个廉价的酒店(没有独立卫生间),本想着只是过渡休息一下而已。结果发现,这个小酒店环境非常好。虽然没有独立的洗浴场所,但公共澡堂环境非常赞。房间虽然小,但是布局合理,不致于让人有太强的压抑感。住了一晚,感觉物超所值。后面去大阪和京都吃吃喝喝,体验也都非常好。

去过日本反观中国,觉得中国的服务业提升的空间还非常大。尽管我们的 GDP 早就超过日本,国内舆论也一直鼓吹日本所谓失去了 10 年,但是日本从战后高速发展成发达国家后,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都建设得非常好,从生活角度来说(不考虑文化等因素),日本非常宜居。所以感觉中国未来的发展还是要重视质量,摒弃只有量而匮乏质的发展。

工作

2017 年底换了新工作之后,本是作为「IM 工程师」的身份加入到公司的社交项目组,结果市场风云变幻,各种因素作用下,公司基于 IM 的社交项目几乎都被砍掉,而我则被抽出来加入到了另一个项目组:容器平台开发。虽然技术方向有所变化,但是做的事情更有意思了,我还是蛮感激有机会参与到这么一个庞大的项目中。期间还对区块链起了一点小心思,想加入到区块链项目中,不过被 leader 制止住了,他觉得区块链的门槛远不及搞容器,而且市场不确定性很大(一直没有像样的产品落地),不适合我目前的技术成长。于是,在长达 1 年的时间里,我主要的工作重点都是基于 Kubernetes 生态展开(侧重于网络方案的调优和落地),收获非常大:

  • 对 Go 编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虽然写的代码不算多,但是看了很多 Go 项目的源码,自信还是能够写出一定质量保障的生产代码;

  • 将 Kubernetes 整个体系玩了一遍(除了存储相关的领域)。基本上,Kubernetes 已有的功能,不管是不是让我负责的,我都涉猎了一遍,几大组件的源码也大致浏览了一下,不敢说精通,基本的逻辑还是心中有数的(如果哪方面逻辑不清晰,可以很快找到相关逻辑的上下文)。不过 Kubernetes 整体源码超过百万,划分下来每个组件都是差不多 5w LOC,虽然架构不算复杂,但是逻辑非常地多。Kubernetes 的源码写得非常非常好(航天飞机式的源码注释风格),一致性和可测试性都做得远超业界水平,不愧是 Google 出品;

  • 对 etcd 这个组件深入地研究了一遍。同样不敢说精通,但是基本逻辑也是心中有数。据说 etcd 的主要作者目前是阿里巴巴 P9 专家,并且年纪跟我差不多大,想想就觉得人与人差距的巨大,自己还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间;

由于公司运维相关的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可以说是落后失修吧),在做容器平台的同时也承担了一部分我不怎么喜欢的运维工作,加之人手有限和公司的各种调整,容器平台的建设很多方案都落地迟缓,业务推进速度也差强人意,不过也算一直在前进中。

随着越来越深入地研究 Kubernetes 和容器运行时的一些内在机制时,我就愈发地觉得自己系统知识的匮乏,特别是对 Linux 内核缺乏直观的理解和感悟。遥想几年前在第一家公司的时候,和另外一位好朋友整天讨论内核,后面因工作变动,我对于内核的很多知识都荒废了,而他则日渐积累,在内核方面上的造诣早已远超于我,想想还是觉得自己太笨太懒,不应该因为内核太复杂就放弃进一步的研究,2019 年准备在这一块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容器运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领域,自己对这一块一直没怎么研究。现在有几个很有意思的项目,比如 katafirecracker,看起来都是打算用 vm 的思路来做原本隔离性很差的容器,从而将二者的好处融合起来。想想就非常来劲,2019 年同样打算在这块投入一定精力来搞一搞。

读书

说来惭愧,今年几乎把 100% 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相关的研究上,读的基本是技术书。不过趁着一点点闲暇的时间浏览了《奈飞文化手册》,真心觉得 Netflix 是一家令人憧憬神往的公司。年中的时候 AWS 拜访我们公司,其中就有 Netflix 的前 CTO(后面跳去了 AWS 负责云相关的产品)。他在演讲中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Netflix 经过计算,发现投入公有云收益更大,于是就全部用公有云(AWS)来支撑业务,并为之建设了一套基于公有云的基础设施,然后大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投入 1 亿美金做视频内容,推出了很多爆款剧集(比如纸牌屋)。与之相反,其中一个竞争对手居然拿 1 亿美金大力建设私有云,忽视了自己的核心服务,结果被 Netflix 无情地击败

随着云计算的进一步发展,我也觉得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私有云的价值可能会被进一步降低,而混合云的价值将日渐重要,激进一些的公司或许可以效仿 Netflix 全部采用公有云(但国内的公有云目前还很难做到像 AWS 这样的稳定性)。未来一定是 Cloud Native,只有 Cloud Native,才能让自己的业务在未来的竞争中灵活发展,游刃有余。

今年惊奇地发现,随着经验的积累,读专业书籍的速度越来越快。只要领域知识门槛不是很高的书,我基本上两三天就能把大概的知识点了解一遍,所以现在买的很多书基本上浏览式阅读先把最感兴趣的章节读完,然后读自己不怎么熟悉的知识,最后再全部浏览刷一遍

总结

2019 年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虽然中国宏观经济的进一步下滑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拖累苹果股价大跌),但还是要保持积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往直前。生活上和女朋友不断追求高品质,工作上和同事们不断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云计算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我打算花上几年时间持续投入,争取在这个领域能做到 10% 的水准(现在估计勉强及格吧)。做好自己,平心随性,就这样步入 2019 吧。